你認識的我,不完全是我。
記得之前曾讀過一些文章批評奧修的人格有所偏差,比如擁有多量名貴車子、住豪宅、妻妾成群、受眾多信徒瘋狂支持及喜愛等,就好像他是個專門拐騙眾人來供養自己的神棍,其中的例子不乏確證感。但因為我個人看過一系列奧修的書,覺得這其中是有認知斷層的。我對於奧修的人格或品性並不關注,對他帶領信徒的方式或行為也不予置評,畢竟現實生活中我根本不認識他這個人。但基於我看過他一系列的著作,我有自己認識他的一面。
拿金錢做例子來講,大眾會認為奧修擁有多量名車,還一昩地推崇靈性成長或是觀照冥想是有衝突的,就好像是拿心靈成長當榥子,實則為了賺錢來累積自身財富。但其實奧修的書中很多篇幅都在講述金錢背後的豐盛與匱乏源頭才是重點,一個匱乏的人會不斷追逐金錢及財富,因為欲望無所滿足,而這樣的人心裡是貧窮的、是空虛的。他只能不斷追錢,再以錢去換得快樂(物質)、尊敬(名望地位)或是價值感(成就);但並不是一個擁有金錢的人就一定是匱乏的,若是可以享受金錢所帶來的舒適但卻不執著於它,那麼反而流動的能量會再次回到自己身上。所以我個人並不覺得擁有財富與追求心靈平和有什麼矛盾,真正的卡點不在於擁有什麼(物質),而是在於心靈平安與否。你可以擁有金錢但卻不匱乏,我想這是奧修所強調的。
我個人很喜歡奧修所詮釋的這段金錢概念,與大家分享:(摘自名望財富與野心)
當金錢越是流通時,你就越是有錢。例如,如果我有一塊錢,而我一直把它存放在身邊,那麼在這個大廳裡就只有一塊錢。但是如果我用它買了一些東西,那麼這一塊錢就會來到某人身上。我得到了價值一塊錢的東西,我可以享受它。你不能吃那一塊錢,所以如果你把它留在身邊,你要如何享受它呢?你只能夠透過花掉它而得到享受。我享受這一塊錢;然後這一塊錢到了某個人的手中。現在,如果他留著這一塊錢,那麼就只有兩塊錢而已:一塊錢我已經享受過了,而另一塊錢由那個守財奴保存著。
但是如果沒有人緊抓不放,而且每個人都讓一塊錢盡可能地流通,那麼三千個人就會有三千塊錢被使用過、享用過。而那還只是一回合而已,只要再多幾個回合,那就會有更多的錢。我們沒有加入更多的錢,事實上,只有一塊錢而已,但是在每一次的流通裡,那一塊錢會自己增長價值。那也就是為什麼金錢被稱為「流通貨幣(currency)」。
然而欲望是一個幻象,如果你要滿足某件事情,它必須是真實的;如果你要壓抑某件事件,它也必須是真實的。需要是能夠被滿足的,需要也是能夠被壓抑的。但欲望既無法被滿足,也無法被壓抑。欲望由頭腦而來,而需要由身體而來。身體永遠是美好的,醜陋的總是頭腦。需要改變的不是你的身體,它沒有什麼需要改變的,要改變的是頭腦。身體上的需要來自於身體本身,而頭腦上的需要(欲望)則來自於別人。
目拉那斯魯丁開著一部車,我坐在他的旁邊。在一個炎熱的夏天,當他開進他家附近的時候,他立刻將所有的車窗都關了起來。我說:「你在幹什麼?」他說:「你是什麼意思?難道你要讓鄰居都知道我的車子沒有冷氣嗎?」我們兩人一直在流汗,車裡面像烤箱一樣,可是你怎麼能夠讓鄰居知道你的車子沒有冷氣呢?這就是頭腦的需要,身體說:「不要這樣!你瘋了嗎?」身體一直在流汗,它在說「不!」滿足身體的需要,而不要理會頭腦的需要。
回到主題,所以很多時候認識一個人其實很難全面,我們看到的可能只是局部,是他願意呈現出來的樣貌。但人很立體,方方面面。再加上如果你是一個持續成長蛻變的人,那麼一年前我認識的你很有可能現在完全不同了。這也就是為什麼不要輕易去評斷別人,因為我以為我認識的你,很可能只是我能看到的部分而已。
#人能看到的都很片面